雨过天晴打一生肖(51岁的单身女性还能找到真爱吗)
资讯
2023-11-05
425
1. 雨过天晴打一生肖,51岁的单身女性还能找到真爱吗?
51岁单身女性当然可以找到真爱!真爱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无关。51岁单身,也许有一定的原因和处境,但每个成年人都有寻找爱的权利!无论是亲戚、朋友、子女都无权干涉,如果他们爱你、体谅你也不会去干涉。因为大多数过五奔六十的人子女大都成家立业,各有家庭、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单亲父、母的孤独生活和感受。少来夫妻老来伴, 如果有缘相识了,相处磨合,想法一致,志趣相投 ,彼此真诚,情投意合…便是缘分,便是真爱了!
2. 有人说第一轮生肖邮票是从猴开始的?
那么生肖猴在十二生肖里面为什么是排行第九位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十二生肖里生肖猴为什么排在第九。
一、十二生肖里生肖猴为什么排在第九
生肖猴对应的地支是十二地支中第九位“申”,所以又称为申猴。生肖猴在地支为申金,藏干为庚金,壬水和戊土。猴,五趾(奇)数,从数理角度来说符合入选条件。生肖猴排在第九是因为申金的缘故,因为气候节气的缘故,也是因为猴的属性更接近申金的缘故。根据属猴人出生的不同年份,又可分为甲申猴、丙申猴、戊申猴、庚申猴、壬申猴。
二、十二生肖里申猴的来历介绍
生肖猴对应的地支申,在一天时辰当中就是在十五点至十七点,这个时间段,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在这个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于是猴子就和申时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生肖猴也被称为“申猴”。
3. 未遇行藏谁肯信?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青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要职。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如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 这首政治讽喻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讽刺词并不多,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有风趣,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4. 如果全世界的钟表都坏了?
时间与钟表即有关系,也没有关系。钟表坏了,但时间依就前行,仍然存在。时间是指宏观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其有共同性质的连续事件的度量衡的总称。
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间是指人为的划分。时间是思维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割、划分。
探究时间概念的由来,可从地球人公认的时间单位“天”和“年”说起。自人类诞生起,人们就感受着昼夜轮回现象,并把一个昼夜轮回定义为一天时间,以后逐步认识到这是地球自转(一种事物)的表现。再有,人们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轮回现象的背后认识了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这一事物,并把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定义为一年时间。不仅如此,人们还把一天划分为24小时或者12时辰,把一年划分为4个季节、12个月份等等。人们还拿一年时间与一天时间的长短进行了比较,以1年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来对应大约365天。钟表只是人们表示时间的工具。我们以地球自转和绕着太阳转来计算时间,就有了昼夜和时辰:时辰,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 小时。 相传是根据 十二生肖中的 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 时辰。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人(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人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汉代 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一更夜从黄昏始 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定昏人不静 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次日凌晨1点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1-3点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 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 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 狗盗”之时。
五更3-5点
五更在寅时,称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话有“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日晷
日晷 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后来则指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 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作为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汉书》《元史》中都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做了详尽的记述。
漏刻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一旦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诗曰:“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也写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佳句。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中国古代从周代起,官方就已经开始懂得用漏刻来计时了,为此朝廷还专门设有计时的专职机构。秦朝时就设有“太子率更令”,专门负责管理漏刻,然后为皇家报时服务。西汉时,漏刻甚至上升为一种天文计时仪器,由太史待诏掌管。东汉时,朝廷设有“郎官”一职,也是负责管理漏刻的。
香篆钟
香篆钟 这种古代计时器鲜为人知。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著书记载,香篆钟是一种于12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的古代计时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也记述了唐代宫廷内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形: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子,盘内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缭绕一圈盘香,焚熏后,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来计时,时人谓之“五孕祥云”。
大明灯漏
大明殿灯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五轮沙漏
五轮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结冰,所以明代时发明了“五轮沙漏”,用流沙驱动漏刻。同时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所著《宋学士文集》中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此外,中国古代还制造出了较大的计时仪器,如东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北宋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的水运仪象台等。用日光不方便,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也有不便。这就促使了古代人开始制作一个极为夸张的,又极具野心的装置--浑天仪。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定时器的作用。铜仪的两侧附有玉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
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
5. 生肖猴心情不好时会向谁倾诉?
猴猴特爱面子,他们精灵古怪,常常口是心非,非常重视感情,对家庭很有责任感,对家人依恋感强。
猴猴吃软不吃硬,他们生性耿直,不喜欢装,喜欢谁,不喜欢谁,全写在脸上,有意见就会明着说出来,决对忍受不了,他们就是这么直率。
猴猴自尊心特别强,谁如果看不起他们,他们就会跟人有仇一样,见面脸就拉的老长,让人一见就知他们不开心。
猴猴虚荣心强,他们在人前总爱充大头,不愿屈居人后,为了他们的虚荣心,往往在人前大手大脚,事后自己又勒紧裤腰带把用出去的钱省出来,常常做打肿脸充胖子的事。
生肖猴不开心时会向爱人倾诉猴猴最爱面子了,他们心里受到委屈,不管是事业上的,还是同事朋友之间产生隔阂,他们第一个选择倾诉的人就是爱人。
因为他们重尊心强,他们可不想别人看他们的笑话,他们知道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亲密爱人不但不会笑他们,而且还会给他们支招。
生肖猴最注重夫妻感情,有什么开心事,烦心事第一个分享的都是自己的爱人,而且猴猴很依赖另一半,他们年龄越大,对爱人越粘。
人家都是夫妻之间时间越久,感情就越淡,而他们却是越来越离不开对方,这大概就是大家所说的爱情变亲情了吧。
生肖猴不开心时会向守口如瓶的兄弟姐妹倾诉。生肖猴心情不好时会向靠的住的兄弟姐妹诉说,必须是他们不会乱说话,能守口如瓶的兄弟姐妹,他们才会倾诉。
对于那些口没遮拦,守不住秘密的兄弟姐妹,他们从来不会与他们说任何话,他们可不想自己的私事被传出去被人笑话。
除了向自己的爱人和兄弟姐妹倾诉外,猴猴再不会向任何人倾诉。因为猴猴对父母非常孝顺,他们在父母面前,从来是报喜不报忧,所以他们从不会去烦父母,令父母为他们担心。
结语:猴猴易冲动,凡事有个人的思想,难以听从他人的劝解,他们也很自行其事,不顾他人的感觉。
猴猴灵活多变,为人处世十分圆滑,应变能力强,善于洞察身边的事物,发挥他们聪明灵巧之天性,猴猴一生也算衣食无忧,名利皆有。
6. 如何给孩子解释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
古代十二时辰,时辰,时辰对照表,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12时辰,时辰表。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1、子时【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2、丑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鸡鸣而食,
唯命是听。——《春秋左传正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3、寅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鸡鸣洛城里,
禁门平旦开。——鲍照 《代放歌行》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4、卯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诗经·桧风·羔裘》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辰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朝晨发兮鄢郢 ,食时至兮增泉。——王逸 《九思·守志》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6、巳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至于衡阳,是谓隅中。——《淮南子·天文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7、午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与庄贾约,
旦日日中,
会于军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可见“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8、未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诸客奔走市买,
至日昳皆会。——《汉书·游侠传》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9、申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日至于悲谷,
是谓晡时。——《淮南子·天文训》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10、酉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11、戌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12、亥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7. 白天三点钟是什么时辰?
答:白天三点钟即下午三点,也就是十五点下午3点是十二时辰中的申时。申时是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别称哺时、日哺,如杜甫《徐步》诗有“荒庭日欲哺”之句。

下午3时正至下午5,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
《资治通鉴·唐纪》里也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古代中国人民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
1. 雨过天晴打一生肖,51岁的单身女性还能找到真爱吗?
51岁单身女性当然可以找到真爱!真爱与年龄无关,与性别无关。51岁单身,也许有一定的原因和处境,但每个成年人都有寻找爱的权利!无论是亲戚、朋友、子女都无权干涉,如果他们爱你、体谅你也不会去干涉。因为大多数过五奔六十的人子女大都成家立业,各有家庭、工作和生活,无暇顾及单亲父、母的孤独生活和感受。少来夫妻老来伴, 如果有缘相识了,相处磨合,想法一致,志趣相投 ,彼此真诚,情投意合…便是缘分,便是真爱了!
2. 有人说第一轮生肖邮票是从猴开始的?
那么生肖猴在十二生肖里面为什么是排行第九位的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看看十二生肖里生肖猴为什么排在第九。
一、十二生肖里生肖猴为什么排在第九
生肖猴对应的地支是十二地支中第九位“申”,所以又称为申猴。生肖猴在地支为申金,藏干为庚金,壬水和戊土。猴,五趾(奇)数,从数理角度来说符合入选条件。生肖猴排在第九是因为申金的缘故,因为气候节气的缘故,也是因为猴的属性更接近申金的缘故。根据属猴人出生的不同年份,又可分为甲申猴、丙申猴、戊申猴、庚申猴、壬申猴。
二、十二生肖里申猴的来历介绍
生肖猴对应的地支申,在一天时辰当中就是在十五点至十七点,这个时间段,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在这个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于是猴子就和申时联系在一起了,所以生肖猴也被称为“申猴”。
3. 未遇行藏谁肯信?
这是一首讽喻词。有故事说,侯蒙年青时,久困于考场,三十一岁才中了举人。他长得难看,人们都轻笑他,有爱开玩笑的人,把他的像画在风筝上,引线放入天空,讽刺他妄想上天。侯蒙看了就在上面题了这首词。后来,他竟真的一举考中了进士,历任要职。 这首词,表面上是写风筝,骨子里是讽刺封建社会那些往上爬的势利小人。“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是这些人行径的生动写照。 上片写那些势利小人对他的讥讽。“未遇行藏谁肯信,如今方表名踪。”一直没有遇上圣明的君主,没作上官,过着隐居的生活,谁肯信服呢?而今才显现了名声和踪迹:被人把自己的容貌,画到风筝上,趁着风势,借着风力,与风筝一起,飞上了高高的天空。一方面,写自己无端被人嘲弄,无可如何;另一方面,又是对那些苦苦钻营,千方百计寻找机会往上爬的小人们的辛辣讽刺。一旦找到了机会,就会如同这风筝一样,“当风轻借力,一举入高空。”一语双关。 下片写风筝飞入天空之后的情形。“才得吹嘘身渐稳”,刚刚得到风吹,风筝渐渐在天空稳当地飘起来了,比喻某些人在社会上受到吹捧,获得了稳固的社会地位。“只疑远赴蟾宫”,还要打算远远地上天。“雨余时候夕阳红”,雨过天晴,傍晚的落日通红。这是形容飞黄腾达的景象。“几人平地上,看我碧霄中”,从平地向上看,能有几个人像我这样上了天呢?进一步描绘了得势小人洋洋得意的神态。名义上是写风筝,实际上是写人,勾勒出一个势利小人得势后自鸣得意的面貌。 这首政治讽喻词,内容深刻,形象鲜明,情趣生动。讽刺词并不多,但艺术上很有特色,通俗、有风趣,寓深刻的哲理于浅显明白的语言之中。
4. 如果全世界的钟表都坏了?
时间与钟表即有关系,也没有关系。钟表坏了,但时间依就前行,仍然存在。时间是指宏观一切具有不停止的持续性和不可逆性的物质状态的各种变化过程,其有共同性质的连续事件的度量衡的总称。
时是对物质运动过程的描述,间是指人为的划分。时间是思维对物质运动过程的分割、划分。
探究时间概念的由来,可从地球人公认的时间单位“天”和“年”说起。自人类诞生起,人们就感受着昼夜轮回现象,并把一个昼夜轮回定义为一天时间,以后逐步认识到这是地球自转(一种事物)的表现。再有,人们从春夏秋冬、日月星辰轮回现象的背后认识了地球在绕太阳公转这一事物,并把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定义为一年时间。不仅如此,人们还把一天划分为24小时或者12时辰,把一年划分为4个季节、12个月份等等。人们还拿一年时间与一天时间的长短进行了比较,以1年时间(地球公转一周的过程)来对应大约365天。钟表只是人们表示时间的工具。我们以地球自转和绕着太阳转来计算时间,就有了昼夜和时辰:时辰, 古代人把一天划分为十二个时辰,每个时辰相等于现在的两 小时。 相传是根据 十二生肖中的 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 时辰。
子夜时分(二十三点至一点),古人(天文学家或道家)仰望天空良久,忽然听得周围有细碎的声音,低头一看,原来是老鼠在活动。天长日久,古人发现鼠类出没频繁的时刻是子时。于是,子时便与鼠联系在一起,成了「子鼠」,并按一天的起始,排在属相的第一位。
「马无夜草不肥」,牛当然也是如此。农家以牛耕田,喂好牛是农家的大事。丑时(一点至三点),农家自会起身喂牛。牛与丑时联系在一起,便成了「丑牛」。
凌晨三点至五点,昼伏夜行的虎最凶猛,农家常常会在此时听到不远处传来虎啸声。于是,虎与寅时相联系,有了「寅虎」。
五点至七点,天亮了,兔子跑出窝,去吃带着露水的青草。于是,兔子与卯时相联系,便有了「卯兔」。
七点至九点,是容易起雾的时刻。据说龙能腾云驾雾,大雾之中才会「神龙见尾不见首」。不过龙是传说中的动物,或者说是人用几种动物的「零件」拼凑起来的「人造动物」,在现实中看不到,只有大雾蒙蒙之中,人们才会产生龙的幻象。如此,龙才会在辰时的雾中「出现」。龙和辰时相联系,便有了「辰龙」。
九点至十一点,大雾散去,艳阳当空。体温不恒定的蛇从洞穴中爬出来晒太阳。无论有毒还是没有毒的蛇,都是可怕的,蛇最活跃的时刻,便是「巳时」。在造字时,「巳」被画成了一条蛇的象形。「巳蛇」,是天然地联系在一起的。
十一点至十三点,烈日当头。这「烈」,使人想到了人类「得力助手之一」的马。红鬃烈马是良驹,但它的性子就像午时的太阳一样火烈。马与午时相联系,就有了「午马」。
十三点至十五点,未时,骄阳已把草上的露珠晒乾,可别忘了这正是放羊的好时光。于是,「未羊」应运而生。
十五点至十七点,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这时候,猴子最喜欢在树林里玩耍啼叫,人们听到了,记在心里,便把这一时刻与猴子联系在一起,于是有了「申猴」。
十七点至十九点,酉时,太阳快落山了,家养的鸡该回窝了;再不回窝,天一黑就会找不见。农妇着急了,四处呼唤着,轰鸡入窝。这吃饭喝酒的时刻,也与家鸡入窝相连,于是就有了「酉鸡」。
十九点至二十一点,戌时,人们在临睡之前要巡视一番;跟随他们的,是人类的另一个「助手」--狗。巡视的时刻与狗联系起来成为「戌狗」,恰到好处。
二十一点至二十三点,深夜可以听到肥猪拱槽的声音,主人很高兴。不过要想猪长得肥壮,还得起身为它添食。亥时,自然与猪相连,于是有了「亥猪」。
表示十二时辰的十二个字与十二生肖相结合,便有了: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汉代 皇宫中值班人员分五个班次,按时更换,叫“五更”。 一夜即为“五更”,每“更”为现今的两个小时。一更是19点至21点,二更是21点至23点……依次类推。
一更夜从黄昏始 19-21点
一更在戌时,称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这个时候,人还在活动着。
二更定昏人不静 21-23点
二更在亥时,名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
咣、咣——两声大锣带着两声梆子点儿,习俗上这就称谓是“二更二点”。比起一更,二更的天色已经完全黑去,此时人们大多也都洗洗睡啦。
三更23-次日凌晨1点
三更在子时,名夜半,又名子夜、中夜等。这是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也是夜色最深重的一个时辰。这无疑是一夜中最为黑暗的时刻,这个时候黑暗足以吞噬一切。而传说中的鬼,便在这个时候出来活动了。
四更1-3点
四更在丑时,名鸡鸣,又名 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虽说,三更过后天就应该慢慢变亮,但四更仍然属于黑夜,且是人睡得最沉的时候,于是在这 伸手不见五指的夜里,就有贼人趁着这黑夜开始捣起了乱。所以四更也可称为是“ 狗盗”之时。
五更3-5点
五更在寅时,称 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这个时候,鸡仍在打鸣,而人们也逐渐从睡梦中清醒,开始迎接新的一天。
俗话有“一更人,二更锣,三更鬼,四更贼,五更鸡”。
人类最早使用的计时仪器是利用太阳的射影长短和方向来判断时间的。前者称为圭表,用来测量日中时间、定四季和辨方位;后者称为日晷,用来测量时间。二者统称为太阳钟。圭表等太阳钟在阴天或夜间就失去效用。为此人们又发明了漏壶和沙漏、油灯钟和蜡烛钟等计时仪器。日晷
日晷 本义是指太阳的影子,后来则指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又称“日规”。其原理就是利用太阳的投影方向来测定并划分时刻,通常由晷针和晷面组成。利用日晷计时的方法是人类在天文计时领域的重大发明,这项发明被人类沿用达几千年之久。现在,我们到北京故宫、沈阳故宫、承德避暑山庄等地旅游参观时,还可以看到日晷的身影。
圭表
圭表 是我国最古老的一种计时器,古代典籍《周礼》中就有关于使用土圭的记载,可见圭表的历史相当久远。作为度量日影长度的一种天文仪器,圭表由“圭”和“表”两个部件组成。直立于平地上测日影的标杆和石柱,叫作表;正南正北方向平放的测定表影长度的刻板,叫作圭。圭表测定正午的日影长度以定节令,定回归年或阳历年。
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内,中国所测定的回归年数值的准确度斗居世界第一。通过进一步研究计算,古代汉族学者还掌握了二十四节气的圭表日影长度。这样,圭表不仅可以用来制定节令,而且还可以用来在历书中排出未来的阳历年以及二十四个节令的日期,作为指导汉族劳动人民农事活动的重要依据。《汉书》《元史》中都对圭表的形制、构造、材质做了详尽的记述。
漏刻
漏刻 日晷和圭表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一旦遇到阴雨天或黑夜便失去作用了,于是一种白天黑夜都能计时的水钟便应运而生,这就是漏刻。漏,是指漏壶;刻,是指刻箭。箭,则是标有时间刻度的标尺。漏刻是以壶盛水,利用水均衡滴漏原理,观测壶中刻箭上显示的数据来计算时间。作为计时器,漏刻的使用比日晷更为普遍。
我国古代诸多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诗曰:“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宋代苏轼也写有“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的佳句。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中国古代从周代起,官方就已经开始懂得用漏刻来计时了,为此朝廷还专门设有计时的专职机构。秦朝时就设有“太子率更令”,专门负责管理漏刻,然后为皇家报时服务。西汉时,漏刻甚至上升为一种天文计时仪器,由太史待诏掌管。东汉时,朝廷设有“郎官”一职,也是负责管理漏刻的。
香篆钟
香篆钟 这种古代计时器鲜为人知。据宋代学者薛季宣著书记载,香篆钟是一种于12世纪中叶在中国流行的古代计时器。《狄仁杰断案传奇》中,也记述了唐代宫廷内用香篆钟计时的情形:香篆钟为梅花形黄铜盘子,盘内有梅花五瓣,每瓣梅花各缭绕一圈盘香,焚熏后,根据盘香的烧没程度来计时,时人谓之“五孕祥云”。
大明灯漏
大明殿灯漏 1276年,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创制了大明灯漏。它是利用水力驱动,通过齿轮系及相当复杂的凸轮机构,带动木偶进行“一刻鸣钟、二刻鼓、三钲、四铙”的自动报时器。因其造型似宫灯,又放置于皇宫的大明殿,所以称为大明殿灯漏。
五轮沙漏
五轮沙漏 沙漏因漏刻冬天水易结冰,所以明代时发明了“五轮沙漏”,用流沙驱动漏刻。同时加大了流沙孔,以防堵塞,改用六个轮子。宋濂所著《宋学士文集》中记载了沙漏结构,有零件尺寸和减速齿轮各轮齿数,并说第五轮的轴梢没有齿,而装有指示时间的测景盘。
此外,中国古代还制造出了较大的计时仪器,如东汉张衡发明的浑天仪,北宋苏颂、韩公廉等人发明的水运仪象台等。用日光不方便,单纯利用水的流动来计时也有不便。这就促使了古代人开始制作一个极为夸张的,又极具野心的装置--浑天仪。公元前117年,东汉的张衡制造了水运浑天仪,初步具备了机械性定时器的作用。铜仪的两侧附有玉龙各一,吐水入壶,左为夜,右为昼。壶上分别立着金铜仙人和胥徒,「皆以左手抱箭,右手指刻,以别天时早晚」。更有妙者台阶下还有内装机关与两壶相联的瑞轮、荚,靠着滴水的推动,依照月亮出入圆缺的变化,不停地旋转开合,表示着朔、望、弦、晦等日期,有如活动日历一般。
中国古代有日晷、水钟、火钟、铜壶滴漏等,这只能算是古人的计时器。没有嘀嗒嘀嗒的钟表声,都不能称作钟表。到了1090年,北宋宰相苏颂主持建造了一台水运仪象台,每天仅有一秒的误差。而且,它有擒纵器,正是擒纵器工作时能发出嘀嗒嘀嗒的声音。这就是钟表与计时器的区别。
5. 生肖猴心情不好时会向谁倾诉?
猴猴特爱面子,他们精灵古怪,常常口是心非,非常重视感情,对家庭很有责任感,对家人依恋感强。
猴猴吃软不吃硬,他们生性耿直,不喜欢装,喜欢谁,不喜欢谁,全写在脸上,有意见就会明着说出来,决对忍受不了,他们就是这么直率。
猴猴自尊心特别强,谁如果看不起他们,他们就会跟人有仇一样,见面脸就拉的老长,让人一见就知他们不开心。
猴猴虚荣心强,他们在人前总爱充大头,不愿屈居人后,为了他们的虚荣心,往往在人前大手大脚,事后自己又勒紧裤腰带把用出去的钱省出来,常常做打肿脸充胖子的事。
生肖猴不开心时会向爱人倾诉猴猴最爱面子了,他们心里受到委屈,不管是事业上的,还是同事朋友之间产生隔阂,他们第一个选择倾诉的人就是爱人。
因为他们重尊心强,他们可不想别人看他们的笑话,他们知道与自己同床共枕的亲密爱人不但不会笑他们,而且还会给他们支招。
生肖猴最注重夫妻感情,有什么开心事,烦心事第一个分享的都是自己的爱人,而且猴猴很依赖另一半,他们年龄越大,对爱人越粘。
人家都是夫妻之间时间越久,感情就越淡,而他们却是越来越离不开对方,这大概就是大家所说的爱情变亲情了吧。
生肖猴不开心时会向守口如瓶的兄弟姐妹倾诉。生肖猴心情不好时会向靠的住的兄弟姐妹诉说,必须是他们不会乱说话,能守口如瓶的兄弟姐妹,他们才会倾诉。
对于那些口没遮拦,守不住秘密的兄弟姐妹,他们从来不会与他们说任何话,他们可不想自己的私事被传出去被人笑话。
除了向自己的爱人和兄弟姐妹倾诉外,猴猴再不会向任何人倾诉。因为猴猴对父母非常孝顺,他们在父母面前,从来是报喜不报忧,所以他们从不会去烦父母,令父母为他们担心。
结语:猴猴易冲动,凡事有个人的思想,难以听从他人的劝解,他们也很自行其事,不顾他人的感觉。
猴猴灵活多变,为人处世十分圆滑,应变能力强,善于洞察身边的事物,发挥他们聪明灵巧之天性,猴猴一生也算衣食无忧,名利皆有。
6. 如何给孩子解释中国古代的十二时辰?
古代十二时辰,时辰,时辰对照表,十二时辰与时间对照表,12时辰,时辰表。
更,是古代人夜间用来计时的单位。 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等于一个时辰
1、子时【子时】夜半,又名子夜、中夜:十二时辰的第一个时辰。(北京时间23时至01时)。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张继《枫桥夜泊》
十二时的第一个时辰,就叫“夜半”。“夜半”所指的时间是前日夜23时~当日凌晨1时,这个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子时。
人们最早把“夜半”作为时间名词来使用的例子,见于《左传·哀公十六年》:“醉而送之,夜半而遣之。”
“夜半”是指天黑至天亮这一自然现象变化的中间时段,而人们平素所说的“半夜”则是笼统地指全部的天黑了的时间,其时间往往超出夜半的那两个小时。
2、丑时【丑时】鸡鸣,又名荒鸡:十二时辰的第二个时辰。(北京时间01时至03时)。
鸡鸣而食,
唯命是听。——《春秋左传正义》
从字面上来看,“鸡鸣”确有“鸡叫”之意,但它在十二时中却是特指夜半之后、平旦以前的那一时段,即深夜过后的1~3时,以地支来称其名则为丑时。
鸡被古人褒称作“知时畜也”。《韩诗外传》中赞颂鸡云:“守夜不失时,信也。”曙光初现,雄鸡啼鸣,拂晓来临,人们起身。
3、寅时【寅时】平旦,又称黎明、早晨、日旦等:时是夜与日的交替之际。(北京时间03时至05时)。
鸡鸣洛城里,
禁门平旦开。——鲍照 《代放歌行》
太阳露出地平线之前,天刚蒙蒙亮的一段时间称“平旦”,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黎明之时。用地支表示这个时段则为寅时,即每天清晨的3~5时。
《孟子·告子上》中的“平旦之气”,是我们所见到的“平旦”一词的最早用例。这句里的“气”,系指“天空的云气”。后来的《史记·李将军传》一文也用了“平旦”这个词,如:“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
4、卯时【卯时】日出,又名日始、破晓、旭日等:指太阳刚刚露脸,冉冉初升的那段时间。(北京时间05时至07时)。
日出有曜,
羔裘如膏。——《诗经·桧风·羔裘》
这个词最初见于《诗经·桧风·羔裘》:“日出有曜,羔裘如膏。”
“日出”是指太阳升出地平线之时。用地支命名,为卯时。这个时段指每天清早的5~7时。此时,旭日东升,光耀大地,给人以勃勃生机之感。
5、辰时【辰时】食时,又名早食等:古人“朝食”之时也就是吃早饭时间,(北京时间07时至09时)。
朝晨发兮鄢郢 ,食时至兮增泉。——王逸 《九思·守志》
食时就是古人“朝食”(吃早饭)之时,即每天的7~9时。以地支命名,称之为辰时。
“食时”一词,早在《礼记》中就出现了。例如:“故君子仕则不稼,田则不渔,食时不力珍,大夫不坐羊,士不坐犬。”另外,《管子·弟子职》里也有运用“食时”的句子。如:“至于食时,先生将食。”
6、巳时【巳时】隅中,又名日禺等:临近中午的时候称为隅中。(北京时间09 时至11时)。至于衡阳,是谓隅中。——《淮南子·天文训》
临近中午的时候为隅中,即上午的9~11时,用地支表示为巳时。
《淮南子·天文训》最早出现“隅中”一词:“至于桑野,是谓晏食;至于衡阳,是谓隅中;至于昆吾,是谓正中。”
7、午时【午时】日中,又名日正、中午等:(北京时间11时至13时)。
与庄贾约,
旦日日中,
会于军门。——《史记·司马穰苴列传》
太阳已经运行到中天,即为正午的时辰。日中表示每天的11~13时。这一时段用地支命名,称作午时。
上古时期,人们把太阳行至正中天空时作为到集市去交易的时间标志。有例为证:“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
《列子·汤问》:“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史记·司马穰苴列传》:“与庄贾约,旦日日中,会于军门”。可见“日中”在古籍中使用相当频繁。
8、未时【未时】日昳,又名日跌、日央等:太阳偏西为日跌。(北京时间13时至15时)。
诸客奔走市买,
至日昳皆会。——《汉书·游侠传》
“日昳”,以地支命名,即未时,指每日的13~15时。“昳”,《说文》释为“日昃也。”“昃,日在西方时,侧也。”
这个时间名词,最初见于《史记·天官书》:“旦至食,为麦;食至日昳,为稷。”又《汉书·游侠传》:“诸客奔走市买,至日昳皆会。”“日昳”的意义是,太阳过了中天偏斜向西边。以中天为界,这时的太阳与隅中之日相对。
9、申时【申时】哺时,又名日铺、夕食等:(北京时间15食至17时)。
日至于悲谷,
是谓晡时。——《淮南子·天文训》
古人进餐习惯,吃第二顿饭是在晡时。因此,“晡时”之义即“第二次进餐之时”。这一时段以地支命名为申时,它指每天的15~17时。
“晡”(馎)时”,始见于《淮南子·天文训》篇:“(日)至于悲谷,是谓晡时。”
《资治通鉴·唐纪》里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10、酉时【酉时】日入,又名日落、日沉、傍晚:意为太阳落山的时候。(北京时间17是至19时)。
日入而说,许偃御右广。——《春秋左传正义》
“日入”即为太阳落山,这是夕阳西下的时候。古人用地支称这一时段为酉时,指每日的17~19时。
古时,人们又将“日出”和“日入”分别作为白天和黑夜到来的标志。《元史·日历志》云:“日出为昼,日入为夜。”
当时人们生产劳动、休养生息就是以“日出”、“日入”为基本的简易时间表的。
11、戌时【戌时】黄昏,又名日夕、日暮、日晚等:此时太阳已经落山,天将黑未黑。天地昏黄,万物朦胧,故称黄昏。(北京时间19时至21时)。
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
指太阳落下,天色欲黑而未黑之时,即19~21时。用地支表示为戌时。
人们为什么要用“黄昏”来表示这一时辰呢?《说文》曰:“黄,地之色也。”又说:“昏,日冥也。”夕阳沉没,万物朦胧,天地昏黄,“黄昏”一词形象地反映出了这一时段典型的自然特色。
12、亥时【亥时】人定,又名定昏等:此时夜色已深,人们也已经停止活动,安歇睡眠了。人定也就是人静。(北京时间21时至23时)。
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孔雀东南飞》
这是一昼夜中十二时的最末一个时辰,它指当夜的21~23时,地支命名是亥时。意思是夜已很深,人们停止活动、安歇睡眠的时候。
“人定”最早见于《后汉书·来歙传》:“臣夜人定后,为何人所贼伤,中臣要害。”
我国古代民歌中第一首长篇叙事诗《孔雀东南飞》就有“晻晻黄昏后,寂寂人定初”的诗句。
7. 白天三点钟是什么时辰?
答:白天三点钟即下午三点,也就是十五点下午3点是十二时辰中的申时。申时是下午3时正至下午5时正,别称哺时、日哺,如杜甫《徐步》诗有“荒庭日欲哺”之句。

下午3时正至下午5,申时,太阳偏西,或者雨过天晴,天气显得清爽起来。
《资治通鉴·唐纪》里也有使用“晡时”的例子:“晡时,门坏。无济于城上请罪,进诚梯而下之。”
古代中国人民还常常以“晡”这个字来代替“晡时”而写入作品中,如白居易的《宿杜曲花下》:“但惜春将晚,宁愁日渐晡。”
古代将一昼夜分为十二时辰,即: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每一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古人根据中国十二生肖中的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子时23~1点,丑时1~3点,寅时3~5点,卯时5~7点,辰时7~9点,巳时9~11点,午时11~13点,未时13~15点,申时15~17点,酉时17~19点,戌时19~21点,亥时21~23点。
本站涵盖的内容、图片、视频等数据系网络收集,部分未能与原作者取得联系。若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联系邮箱:ynstorm@foxmail.com 谢谢支持!